傅松华

傅松华




试论工笔画的“形神”统一表现的艺术灵性

               ————从自我创作谈起

文/傅松华


  工笔画是一种以精谨细腻的手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正是因为其描绘景物的精细性,更加赋予了作品中“形神”统一的重要性,可谓是其“形”盛,则“神”远。

  “形神”的问题,从古至今都是艺术评论家的探讨焦点,在诸多绘画理论体系中,“形”与“神”的关系是对立又统一的,如何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并做到形神俱备,是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理论最高的审美准则。在千百年来,二者的统一性被认为是书画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志。

  工笔画繁盛于唐代,其发展至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西洋绘画的传入,中西绘画无论从精神上,还是技法上,开始互相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走向了更宽广的领域,在造型上更趋于精准的同时,保持了原有的形象上的自然性和内容上的情感性特征。

  如何在画作中将景物表现的活灵活现,是所有工笔画家所追求的,要使作品既保持原样,还要使其因意境而“神”远。工笔画创作中所使用“尽其精准”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似则更胜一筹,由此可见“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如工笔画中的名作,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古代作品,描绘的对象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写实性,而且还从中透露着诗情画意。

中国画传统美学经历了从“写形”到“传神”,再至“悟道”的一个螺旋式不断深入的过程,并以此接近艺术创作的本质,体悟艺术的生命。



雨塘秋月


一、以“形”写“神”

  作为传统中国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工笔画形象刻画的细腻性、工整性、严谨性比起其它表现形式,更加注重“形”的表现,也因此被称作“重形”。在这里必须提到的是,工笔画虽重“形”,但并不是不重“神”,相反地,工笔画中的超写实手法正是表现着一种精神,一种本质的真实精神,艺术创作之“神”由此传递和表现。

  工笔画既以精、细为主题,可见线、形、色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线是画主要构成的要素,在工笔画中,对绘画对象的线的细致表现可以说是整体造型成功与否的核心。如何以线去构图,来支撑起整图效果,不单只是一种绘画者技法的体现,还有一种高于现实形象,具有高超表现性、意象性的体现。线条在这里不仅占有整幅画的统治力,还以此来传神达意。用线来构架出的形,就是艺术形象,“形”塑造的优劣,是整幅画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形”盛则“神”远。

笔者潜心于工笔画创作近二十年,尤其是钟爱创作以荷花为题材的作品。在创作中,荷花以“形”写“神”的精神可以说是这类题材作品的精髓所在。荷花自古就拥有诸多美誉,以其淡雅高洁的本性而尽得文人士子之心,从古至今以荷花为材的文章、绘画作品不断涌现。我喜画荷花,因其风姿独特,用清新高雅的外形写尽了花之神韵。



雨泄香


  对于绘画来说,形之盛则意之远,神才能由此而发。现实生活中荷花的千姿百态,如何捕捉其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入画而动人,实属一件难事,画好花“形”,是一项层层组合的复杂工程。在整体构图上,我考虑到荷塘之意境表现,在创作方法上采取了一系列的创新,如在创作材料上,不再是单一的中国画颜料,而是用各种矿物质颜料、植物颜料等多种材料层层覆盖,表现出国画里很难看到的厚重之境。同时还采用金属颜料和丙烯颜料,以水、油相互排斥又融合,表现颜色上的延伸力。这样一来,整个画面效果的塑造性比用平常的画法强了很多,收获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荷花的形象塑造上,以钛白为主色,以求突出其洁雅之美,花瓣层层叠叠,并以整幅画的意境不同决定它们的不同形态,无论是表现没有开放的花苞、还未盛开的瓣瓣相拥,还是表现盛开的和美托出,都尽力在花瓣叶片的大小、形状、脉络、颜色以及花芯、花蕊的颜色、疏密上多做构思安排,以求达到风姿各异,如临其境之感。如在骄阳下的荷塘,画面主花花瓣一般采用盛开状的形态,白色调突出,在瓣尖偶酌的胭脂,晕开犹如含笑,延伸至清晰的脉络。在姿态的处理上,花瓣各有风姿,有些为突出表现花中央盛开状,采用几片花瓣自然的搭在花蕊上,有些在外瓣上表现盛开的沉坠之感,呈现剥离状,饱满之态跃然眼前。花芯、花蕊的表现手法,由整画的意境而决定其颜色、亮度、排列等。如用钛白色芯和烟雨蒙蒙之景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以偏黄色蕊表现阳光明媚之境。这样酝酿而出的荷花,形态各异、风情万种,以其“形”写其“神”由然而见。

  荷叶、莲蓬枝、草杆也是画面中不可缺少的形象,可以说这些形象塑造是否恰到好处,也直接决定着整幅画的构图效果。在整体画面颜色调配上,运用丙烯颜料和金粉等特殊材料来表现在荷叶、莲蓬、草杆之间穿梭的光晕,在表现不同天气和意境下的整体效果各不相同,如在晴朗的天气下,就以藤黄和金色为主色穿过荷叶、莲蓬之间,以求物理光晕的表现更加逼真、到位。用金粉或金色丙烯颜料在画面上泼、甩出的光线,生动的表现出了画之意境,使得整幅画好像闻得到生命的气息。莲蓬枝是随画面效果而出场的,在雨中的莲蓬,会以深色调、非正面的形象出现,来表现雨过荷塘时的飘渺之境。草杆的画法总是弯曲脱垂,尽可能的以静写动。在画面需要的时候一些小昆虫的使用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如蝉、瓢虫、蜻蜓等,为画面的效果做出不同的构思,来传达“神”之韵。



荷塘野趣


二、以“神”入“形”

  文章开始提及的工笔画之“神”,是指工笔画在写实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个性精神,即力求抓住事物本质的精神,这也是其它画法没有的独特之处。“神”之深,则“形”更盛,在工笔画创作中,形与神互相促进,共同深化。

  在笔者的荷花创作中,特别注重以平面艺术的生动性还原荷花真实的面貌。刚才提到现实中的荷花总是群生的,在荷塘里可谓是千姿万态,朵朵不同,在实际创作中抓住荷花的本质精神,需日常生活中荷花多视角的观察。绘画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还是一种静态艺术,不可能去捕捉每一朵荷花优美的瞬间姿态,这就需要通过各种绘画技巧,将看到的荷花化为平面上风姿各异的形态。我们知道,画作既成用来观赏时,它是静止的,如何能使观赏者从视觉看到的这种平面艺术获得身临其境之感?不能说不是难题,因为这本来就是实景与物象之间的差距造成的,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是创作中意境上收获的成果。

  意境的把握需要创作者投入更多的想法和体会,其含义非常深刻,潜伏在作品的深层,不是用视觉能够直接看出来,它是情绪、神韵、哲理的综合体现,是整个作品“神”之所在,这种表现到不到位,是“形”中有无“神”,意境深刻与否的重要标准。只有“神”入“形”,才能更好的表现出作品的精神,到此,“形”与“神”在这里达到了完美契合。



秋气

  

  笔者在创作荷花题材作品时,比较多考虑到解决这个问题,并尽量做到周全, “神”之意境美,在表现荷花的千姿万态中,善于抓住其“神”,由此而出多种多样之不同的“韵”,以“韵”来传递荷花之姣美,则“形”在这里又更甚一筹。在表现风起荷塘时,采用色调上的渐变,光晕的不同效果,以及荷花、荷叶、草杆的摇曳之态,收获风起时荷塘之境,这种纸上表现出来的动,将整个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又如在雨过荷塘时,色调的过渡比较多,边缘采用模糊线条法,从而使得画中之境充溢着虚幻、朦胧的雨中之景,荷塘中所有植物犹如藏于帘后,隐隐约约中,荷花之“神”跃然眼前。阳光明媚的荷塘中,是用藤黄表现鲜亮的光线,荷花、荷叶的叶脉清晰可见,在阳光的反射下,花之白、叶之绿形成强烈的对比,透着生机勃勃。阳光荷塘象征着人的一种心理状态,阳光穿透了所有的阴霾,美丽中透着喜悦之情。草杆随风摇曳,在弯曲中尽显其线条之魅力,从其“神”中隐喻女性的柔美之形。意境表达的核心是通过这种情致的传递,透视出某些哲理,或者有着某种象征意义,这种通过艺术形象而显出的艺术哲理,不仅带给艺术家无尽的思量,还将使其画中之“形”更盛,给观赏者以启发。

  “形”与“神”的问题是几千年来中国评判艺术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在绘画创作中,以形传神,以神入形,使画作之内在精神得以展现,观者之内在感受得以升华,艺术作品之灵性得以展现。这种存在于创作者和观赏者之间的深层精神互动,来自于眼睛的相遇,更来自于心灵的碰撞。


花开半夏


重要展览情况:

2015年  《归去来兮···2》2015厦门全国漆画展,

2013年  《舞月光》,2013厦门全国漆画展,

2012年  《归去来兮···》,第三届全国漆画展,

2011年  《沐光》,第六届福建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获三等奖

            《菡塘香飘》,庆祝建党90周年第六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

            《和》, 2011年厦门中国漆画双年展。

            《荷韵》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中国画邀请展,作品被上海东方美术馆收藏。

2010年  《戏》,锦绣海西—福建省当代美术(晋京)大展,获优秀奖。

2009年  《雨荷凝香》,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第五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

《游金戏银》,全国第十一届美展漆画展。

2007年  《藴》,厦门2007年中国漆画展。

2006年  《秋光荷影》,2006年全国中国画展。

            《出淤泥而不染》,第十三届当代中国画花鸟画邀请展,获优秀奖。

2005年 《雨过荷塘》,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展。  

2002年  《熹》,第五届当代中国工笔大展。

1999年  《春光》,第二届全国花鸟画展,获优秀奖。

1998年  《南国天堂》, 第四届当代中国工笔画展。

1997年  《啾啾》, 世界华人书画展,获铜奖。



逸香


画家简介:

  傅松华,男,笔名傅一,1974年9月16日生于福建宁化,毕业于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2000年6月应邀参加德国阿波尔达市举办的《来自中国的色彩与音乐》展。2004年,赴泰国曼谷中国书画美术馆举办的“自然·情怀作品邀请展”。2008年7月,在厦门你好网际当代艺术馆举办“镕香铄色”个人画展。现就职厦门美术馆,二级美术师,厦门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查看作品 >>>


网友留言

最新留言

    点击加载更多
    邓绍炳
    上一篇
    贾荣志
    下一篇